|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大师、教授 >> 大师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杨苏明大师的艺术人生         ★★★ 【字体:
杨苏明大师的艺术人生

作者:万圣兴   文章出处:网络   更新时间:2007-9-30 19:29:14 
 

与景德镇大多数陶瓷艺术家不同的是,杨苏明不仅在瓷器上绘画,而且凭借精湛的陶瓷捏雕技艺确立了自己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地位。

现年68岁的杨苏明,从事捏雕近50年,已成为景德锯陶瓷捏雕的代表人物。2006年,杨苏明凭借捏雕代表作品《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和“荷花系列”。成功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称号收入囊中。

3月2日,在杨家简陋的二居室里,大师杨苏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师从捏雕老艺人

    回首自己的艺术生涯,杨苏明始终对师傅杨海生(解放后党和政府爬山涉水找回的第一批老艺人)心存感激。当年,正是杨海生打破旧社会“传子不传女”的技术垄断陋习,把自己一生积累的捏雕技术传授给了徒弟,为杨苏明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让她有了今天的成就。

    杨苏明出身贫寒。父亲在酒店工作,母亲是位家庭主妇,家里也没有一个从事与陶瓷有关工作的人。然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杨苏明从小就萌发了追求艺术的冲动,并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当时的陶瓷美术学校 (现在的陶瓷学院),学习陶瓷美术。“我就是喜欢这些。”

    或许,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1958年。杨苏明中专还没有毕业,就提前分配到部陶研所艺术室工作,投入老艺人杨海生的门下,学习陶瓷捏雕技艺。

    那时候,市领导非常重视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于是千方百计找到一些当时的老艺人,再到陶瓷美术学校找来一批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向老艺人们学习传统工艺。这个机会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杨海生是老一辈的捏雕高手,以精湛的菊花捏雕闻名景德镇。杨苏明在学校的时候,就曾经看过杨海生的捏雕作品,觉得能拜杨海生为师,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    .

    “第一次见面,师傅一看见我是个女孩子,就摇了摇头。”杨苏明至今仍清晰地记着与杨海生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时候在老一辈陶瓷艺人脑子里,‘传子不传女’的观念很浓厚。”当时,杨海生决意不收这个女徒弟,而杨苏明则下定决心,要将师傅的捏雕学到手。后来,杨苏明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打动了师傅,终于让杨海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徒弟。

    杨苏明在众多学徒中无疑是学得最好的,也是最得师傅真传的一个。在学艺的过程中,杨苏明尊师为父,得到师傅的倾囊相授,技艺日趋成熟,还配合师傅完成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百花齐放大花篮"等多项制作任务。1961年,受师傅的启发,杨苏明独立设计创作的处女作《挤浆菊花挂盘》在《景德镇陶瓷选集》中发表,开始在陶瓷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创新才有生命力

杨苏明以不断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从而奠定了自己在陶瓷捏雕领先的地位。

“我师傅的手艺多数是偷学来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创新,所以才会独树一帜,光是菊花的捏雕造型就有上百种,够我学一辈子了。而他的好学精神,也是我一直推崇的。”杨苏明说。

捏雕与其他陶瓷创作不同的是,特别费时费工,一件作品往往要花上很长时间来做创作,而且由于工艺的复杂性,成功率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杨苏明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精益求精,从不复制作品。

杨苏明在学校受了“西画”的基础教育,后来又得到老艺人的真传,为了让传统的捏雕有所创新,她勤于探索创新,继承传统而不为传统束缚,借鉴中国画和其它姊妹艺术的技法特长,在捏雕的取材、技巧、表现对象和装饰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

    传统的捏雕作品都属于白胎瓷,杨苏明通过充分利用陶瓷色釉、色泥、釉下彩、青花的材质美和色彩美,致力将捏雕作品由素色向彩色方面发展,充分利用了现有陶瓷材质的自然美,增加了捏雕作品的表现力。

    在构图组合上,杨苏明由原来的朵花、折枝花,向串花、组花、花丛等复杂造型和装饰方式发展,主体画面更加完整、生动。   

    在技法上,杨苏明则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运用捏雕与堆雕、镂雕、圆雕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拓宽了捏雕创作领域。

    然而,真正让杨苏明声名雀起的是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的作品《孔雀》,这件作品集中了杨苏明几十年的全部经验和智慧,充分展示了她的高超技艺。孔雀是美的化身。最美的是羽毛,为了将孔雀羽毛的层次感用捏雕表现出来,杨苏明经过多次试验,把细如发丝的羽毛一根一根捏上去。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连师傅杨海生都不曾尝试的高难度。杨苏明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让她在捏雕领域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

期待有生之年再出精

    对许多人来说,功成名就之时,也意味着可以开始享受人生了,但杨苏明却自感背负的压力越来越重了。所以,她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期待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创作出一些精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称号,才对得起当初师傅的教诲。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担当起照顾家庭重任的杨苏明还是喜欢每天抽出4到6个小时,到工作室里进行创作。

    如果有时间,杨苏明也会到外面甚至一些景区转一转,以获取一些创作灵感。其退休后创作的“荷花系列”作品就是取自莲花塘的荷花。

    “从接触艺术创作开始,我就开始体会到创作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一下子不努力就有可能会落后。所以我时刻都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状态。在创新捏雕工艺的同时。将这一传统工

艺传承下去。”杨苏明说。然而,由于捏雕创作周期长,工艺复杂,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了,它的传承问题,一直让杨苏明倍感痛心。还好,女儿杨青继承了母亲的衣钵,让杨苏明颇感欣慰。最近,女儿的捏雕作品获得了全国工艺比赛的金奖,让杨苏明喜出望外。

    对于杨苏明的工作,老伴也是十分支持的,他说:“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尽管杨苏明从事捏雕创作有50年的时间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她仍然一如继往地忘我奋发:永无止境地探索新的陶瓷研究,以创造出更加理想的作品留传后世。她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大师这个称号。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部所英豪-杨苏明
    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 已是悬崖
    陶瓷艺术欣赏 《孔雀》圆雕、
    巧夺天工诗意浓浓—读杨苏明
    名作欣赏:荷花蜻蜓 花插 杨
    07年国大师初评作品 捏雕瓷板
    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五届中国工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