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大师、教授 >> 教授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回忆我的导师施于人先生:吕金泉         ★★★ 【字体:
回忆我的导师施于人先生:吕金泉

作者:吕金泉   文章出处:授权于了了亭   更新时间:2009-2-3 13:53:22 
 

 

吕金泉:1964年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始于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景德镇陶艺设计家协会秘书长。

 

回忆我的导师施于人先生:吕金泉

  施于人先生1996年因车祸去世至今已经有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间,中国的陶瓷艺术不断从传统中走出,逐渐摆脱工艺美术的局限而向纯艺术领域迈进。这种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大环境下的文化艺术的沐浴,一方面也是每一位陶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陶艺的教育与普及,使陶瓷艺术的当代价值得到普遍的认同,不间断的陶艺展览和宣传,使陶艺逐渐深入人心。不断被刷新的拍卖记录,使得陶艺经常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

  在这种变化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陶艺家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其中的领军人物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施于人先生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作为施于人先生的研究生,在这十二年间,我总想写些什么,回想起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总是令人百感交集。

  1987年我有幸成为施于人先生的第三批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日用陶瓷设计。那一年施先生只招收一名研究生。研究方向的选择,对于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处于中国现代陶艺的起步阶段,一些相关展览的推出,使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认识也初见端倪。1987年大学毕业刚考入研究生的我,对于现代陶艺怀有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因此,想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尝试着对现代陶艺进行创作和研究,自己盘算着想把研究方向换成陶艺研究。记得当时在原美术系办公室遇到了施先生,同他说起了换研究方向的事。施先生问我为什么要换研究方向,我如实地说出了我的想法。施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从事日用陶瓷设计有什么不好,我们现在所缺的正是日用陶瓷设计的专业人才。在施先生的坚持和耐心劝说下,我还是选择了日用陶瓷的研究方向,现在看来,先生的观点是对的。

  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的日用陶瓷设计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当时尽管有闻名世界的十大瓷厂,但所生产的日用陶瓷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花式品种上都缺乏新意和时代感,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很多企业所谓的产品设计只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和改进,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这种现象在当时比较普遍。正是认识到了日用陶瓷设计所存在的不足,施先生希望通过研究生的教学来培养相关设计人才,并通过教学延伸到生产当中,可见先生所具有的前瞻性和独特眼光。。

  在跟随施先生学习的三年过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产品设计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也画了大量的草图,经常同先生探讨日用陶瓷设计的相关问题,培养自己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为了了解不同产瓷区泥料的性能、特点,经常赴佛山、龙泉、淄博等瓷区进行设计制作,完成了一大批作品,所有这些为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毕业设计作品《金秋》茶具荣获了1990年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2007年研究生时期设计的《和》15头咖啡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重视对传统陶瓷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可以说是施先生在教学当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在他的一系列作品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陶瓷文化的浓郁底蕴。

  1955年施于人先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来到瓷都景德镇,成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开创元老。在景德镇的最初几年里,施先生们潜心研究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技艺,主持编写了《陶瓷彩绘》一书。该书系统地解析了陶瓷彩绘的方法与步骤,对景德镇的传统彩绘技艺以文字记的形式进行记述和整理,对于我们系统地学习传统陶瓷彩绘有极大的帮助。2004年我复印了《陶瓷彩绘》的全文作为资料并永久珍藏。

  施先生在景德镇的最初几年里,不断深入基层,向老艺人学习,而且还经常邀请老艺人为学生授课。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老艺人的尊重充分体现了陶艺大家施于人先生的传统文化情怀,这种尊重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推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吗?由此可见施于人先生所具有的眼光和智慧。在施于人先生留存不多的陶瓷作品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先生对于传统陶瓷彩绘技艺所掌握的娴熟程度,无论是古彩,还是青花斗彩都画得相当精彩。《富贵有余》、《多子多福》等一系列作品不仅在题材的选择上将传统陶瓷的吉祥寓意演绎得十分贴切,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亦非常精到。

  在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当中,施先生也为我安排了传统彩绘和手工成型等课程。那时景德镇陶瓷学院还设有校办工厂,工厂里有煤窑,也有柴窑。当时的校办工厂分租给几个个体户,生产一些仿古瓷和日用瓷,同时也为陶院学生的参观、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那里,施先生安排我向老艺人学习拉坯和利坯。为了学习传统青花技艺我在作坊里打工,画一些仿元代的青花大盘和大缸。我对于青花的喜爱就是那时形成了,那段学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在作坊的学习时间尽管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拉坯、利坯对于现在的学生的来说是再也平常不过的课程了,但是在当时却是很新鲜的事。在施先生看来作为一个陶艺家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他应该参与陶艺制作的全程,只有这样才能体会陶艺创作的快乐。

  施于人先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深受老师和学生的爱戴。早在我读本科期间就知道施于人先生其人了。那时我并不认识施先生,也没想到日后在我们之间会有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缘分。那时施先生是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的教授。施先生总是面带微笑,他说话的声音里带有很浓的浙江口音。时间久了从老师和同学那也逐渐得知,施先生1957年曾被打成反动右派,文革期间也遭受迫害,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在这20年间,施先生被剥夺了当老师的权利,被下放到了农村、瓷厂进行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施先生重新走向讲台,但并没有因曾经所遭受的迫害而怨天忧人,而是快乐地面对生活,投身于自己所喜欢的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

  施于人先生能歌善舞,在美术系举办的周末舞会上,总能够看到施先生的身影,他那轻松的舞步,标准的舞姿总让美术系的学生们羡慕。在读研期间与先生接触多了,话也多了,也经常到先生家里坐坐,谈学习、谈工作,师母也非常热情地问这问那,令人倍感亲切和温暖。施先生的家是上世纪80年初建的老式四层楼房,由于住的是一楼,所以房里的光线比较暗。书房里挂着先生的国画和一些写生习作。书房里不开灯是不能进行工作的,推开书房的小门,园子里却是绿色一片,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来到苗圃和花园。都说先生会种花,没想到会如此出色,先生对植物和瓜果都颇有研究。现在想来,种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有耐心,也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因学校的相关待遇我也搬了两次家,每次也尝试着种了些诸如茉莉花、月季花之类的花,但每次都因为浇水不当,或是忘记了浇水而枯萎了。由此可见先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进一步反映在施先生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翻开《道器》画册,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充满生机的作品,无论是青花斗彩《蓝风系列》作品,还是综合装饰《连绵系列》作品都充满了活力和盎然生机。欣赏施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到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永远快乐面对生活的精神。施先生的作品生动而大气,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非常自然而流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面对陶瓷艺术创作施先生把所有的苦难和烦恼都抛在脑后,先生的系列作品正是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施于人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陶艺家,是一位受师生爱戴的好老师。作为一代大师施先生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如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施先生曾经培养的学生如今大多已成为教授和大师,他们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施先生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08926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吕金泉 白地黄釉开光“春晓”
    吕金泉 白地黄釉开光“婴戏”
    施于人作品等杂项集合
    施于人老照片集
    施于人学生简介
    Dao•Qi ~ Spirit & V
    道器精选
    Revisiting Memories: Remem
    寻找记忆中的片段—缅怀导师
    Remembering Professor Shi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