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春秋         ★★★ 【字体: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春秋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1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特邀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秀棠

Z:  观众朋友,谈到瓷器,人们都有会联想到景德镇,而说到景德镇呢,自然是首指江苏宜兴 特邀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秀棠 紫砂春秋

Z:  观众朋友,谈到瓷器,人们都有会联想到景德镇,而说到景德镇呢,自然是首指江苏宜兴了。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秀棠老师,作为本期《话说陶瓷》的特约喜宾,请他领着我们去浏览那紫玉金砂铺筑的— 

                      瓷   路

Z:  在人类文明史上,陶和瓷代表了文化艺术发展一先一后两下阶段,记得我中学时期读过一本书,叫《阳羡茗壶系》,讲的都是宜兴的陶器。

B:  《阳羡茗壶系》是明代周高起撰写的最早一本有关紫砂的专著。我们宜兴古称荆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称阳羡,三国时孙权十五岁在这里当过阳羡长。到晋代,因周处的儿子周纪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惠帝封地给周纪,改名义兴。宋朝为避宋大宗赵匡义的名讳,改义兴为宜兴。但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常把宜兴称为羡,以表怀旧之心。

据宜兴县志记载:全县有名山一百三十六,溪河二十四,荡瀹二七,溪潭十,渎七十二,大湖五,是个群山叠嶂,水系成网的江南水乡。宜兴窑场又多集中于离县东南十三公里的丁蜀镇镇,这里陶土殷丰,自古以来乡人筑窑以火制为器皿,殆为陶业之权舆也,其“白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堪与景德镇的“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

Z:  徐老师,我们的先祖在腰围兽皮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捏泥烧陶了,宜兴的陶业薪尽火传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B:  据考古专家的几次发掘和论证,宜兴的古窑址和历史文物都非常普遍,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有五处,在归迳乡骆驼墩和唐南村,元帆村不仅找到了各处磨制的石器,而且还发现了许多陶片和陶罐,而这些红陶、夹砂红陶、灰陶其主要特征可能和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属同一个类型。

Z:  马家浜文化是与著名的仰韶文化同期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足以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宜兴的先民们就能烧造陶器了。

紫砂泥又称五色泥,是紫泥、绿泥、红泥三种泥的统称。据《阳羡茗陶录》记载:“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买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而与其有异曲有同工之妙在是,景德镇高岭土的发掘,也是出自一位叫援之和尚的买“糯米土“的传说,真可谓:一僧一佛两地走,一陶一瓷山中出;自古勤劳人智慧,何需赵慨陶朱公?

Z:  难怪《阳羡名陶录》深有感解地说:“荆南土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下半。”关于紫砂茶具最申报文献史料,就是北宋梅尧臣的《宛陵集》,其中就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诗句描写。

B:  梅尧臣诗中所说的“紫泥”、“砂罂”,指的是宜兴的紫砂器。而宜兴的紫砂工艺陶,最有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紫砂茶具。据明朝周高起说,阳羡名壶的创始人,是一位道行不俗的和尚。

“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也,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效,习与陶缸瓮者处,持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锺传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其姓名,却留给了世人宝贵的艺术财富,睹物思情,令人无不发出“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的长叹。

Z:  白足禅僧姓甚名难以及他的紫砂壶是何样式,已无法考查了,而有实物遗存并有陶壶制作人载入史籍的就是明代正德年间,陶都的第一大师——供春。

金沙寺山翠水清、松秀竹雅,原是唐朝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说是鸿磐读书处,试寻幽伴拄孤藤”,有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供春,寄寓寺庙读书。供春侍候相公空闲时,见寺僧抟泥塑壶,顿生心机,就私下取了陶土,比照寺旁的大银杏树的树瘿作为壶身的表面花纹,捏做茶壶。吴颐山见了,觉得此壶较之他人,脱俗而雅,匠心独具,其色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颇有天趣,遂邀名流雅士加以鉴赏,于是供春壶名声大振,有“供春这壶,胜于金玉”之誉。

Z:   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形成兼有实用和鉴赏双重价值的艺术载体,我认为供春大师是功不可没。

B: 看来供是个非常聪明、勤劳而有抱负的人,他能在“给时之暇,窃仿老僧心匠,”偷着学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里也要说明一下,供春壶从一开始就注入了文人学仕的文化品味,他不会不受吴颐山这个大文人的影响。从现在所发觉的实物考证来看,朱砂成型工艺的制作技巧,到时大彬时,已趋成熟。

时大彬陶土为壶,作品不务妍媚而时见巧思。他与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等交往,突破了师傅的樊篱而多作小壶,点缀于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文人的美学情趣。这件提梁呈紫黑色,杂砂纲土,泛出星星白点,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壶身上小下大,形体稳健,壶嘴与浑圆的壶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极蕴古朴雄浑之韵。于是科,世间盛传“千奇万状信乎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等许多赞美的诗句。

Z:  老师,我在宜兴听说过这么一句民谣:“壶家妙手称三大。”这三大是什么意思。

B:  三大是指时大彬和他的弟子李仲芳,徐友泉,因为他们在家都排行老大,所以称三大。这个大不仅有仲伯兄弟的含义,也的技艺高超褒扬的涵义。

Z:  “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名手辈出,代有精品先有董雗、赵梁、元畅、时朋的“四大名家”,后有“称三大”的时大彬师徒三人,继而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仲美、沈子澈等人的壶艺,争奇斗巧,风格迥异,各擅其胜,制作了许多超越古人的作品,到了清代,陈鸣远的名声鹊起,达到了“海外竞求鸣远碟”的鼎盛时期。

陈鸣远号鹤峰,康熙年间人,精擅陶器的雕塑装饰,款识书法也雅健遒劲,富有晋唐之风,这件竹笋式水注,由笋壳上的纹理及虫蛀的斑痕,使人仿佛能感觉到上面黄黄的茸毛,其精湛的造型能力和写实雕塑的技艺,迁想奇异,妙手著春。连《阳羡名陶录》的学者吴骞也盛赞陈鸣远“一技之能,问世特出,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Z: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唐英是个很有成就的行业管理者,而时任溧阳知县的陈曼生以推行陶业为己任,身体力行,自创壶式,对陶艺复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B:  陈曼生西泠八家之一,是一位精通书法和绘画的学者,尤其擅长金石篆刻,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他在当溧阳县令的时期经常到宜兴来,曾设计十八款紫砂壶的新样式,请第一流的陶艺师制作,并邀当时的名人友侪题书作画,作为壶艺的装饰纹样,这样文人与壶手,画家与雕刻家的联手合作,使宜兴紫砂成为了集造型、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为一体的陶器工艺品而身价百倍,曼生壶集中印证了陈曼生悉心扶掖陶瓷工艺的贡献。

“曼生壶”的器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型、覆斗等造式。为了便于刻画装饰,器型以几何形为主,比较简洁,有较大的表现展面,却又方非一式,圆无一相。你看他握刀如握笔,腕力暗运,指力屏入,这运刀时的抑扬顿挫,刀锋的气脉连贯产生的韵律与节奏,颇有一种迹外传神的美感,其间铭文的篆隶、揩、行,尤其简左超逸,是以壶随字贵,字以壶传。

Z:  明代诗人李渔评赞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陶艺毕思穷工,其中富有活力气息的——

瓷        韵

宜兴妙手数供春,后辈还推时大彬,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馋煞斗茶人。

                                    ——清·吴省钦(冲之)

点评:顾景舟紫砂壶造型轮廓端庄周正,结构、比例严谨和谐,虚实协调,线面简洁明快,且刚中带柔、气韵素雅,肌理、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是顾景舟壶艺绝品之一。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硕士·高英姿

Z:  在宜兴丁蜀镇访期间,我们通过对这里的风物人情和陶史衍变的观察、了解,发觉陶都和瓷都有有六大相似之处,这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倒不如说是民族文化息息相通的必然。

                           瓷     趣

宜兴和景德镇有着相同的“水土宜陶”的资源环境;有着相似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共同的艺术载体和民族意蕴;更有趣的是,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惊人的相仿历遇。首先是在宋朝,封建帝王一是把义兴改名宜兴,二是将昌南赐名景德,这一改一赐,说明了宋王朝对两地陶瓷产区的重视。其二由于陶都与瓷都中心地位的确立,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宜兴、景德镇同时奉旨烧造御用龙缸。其三,自明代开始,封建王朝都派遣专职官员赴宜兴,景德镇督造御用贡瓷,一称“陶正”,二称“监镇”,表明了统治考对两地陶瓷艺术的掖扶。值得指出的是,宜兴和景德镇有着共同的尊重艺术,敬重人才的务实精神。依照史经记载,范蠡为陶业祖,赵慨是瓷业宗主。而在宜兴,人们敬奉供春为陶业先贤;在景德镇,我们供奉童宾为风火仙师,两地人在弘扬中华民族陶瓷文化的同时,都雄辨地向世人昭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Z:  宜兴紫砂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一把壶如一首赞歌,其神品神韵,自有着渊源的陶人情结、德人风范和——

瓷      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师从“壶艺泰斗”顾景舟,三十多年来的师授承继,使他在紫砂工艺上深得真髓,在师古创新的道路上形成了个性语汇独特的艺术风貌。所采用的盘鬤凸线,愈比常见的凹线,显得流畅圆润。壶肩和壶底以如意纹作边饰的浮贴雕,和壶把、壶嘴及把手的黑泥色感以及把手上隐有的玉器龙纹图案,都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喜庆吉祥的美学意韵。专家评论指出,此壶制作颇具匠心,造型装饰富有新意。

这是一套赋传统造型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茶具。造型稳宜传统器皿,上部六方演绎到下部圆形,提梁高洁、装饰新巧,以红泥堆贴在黑色的壶茎上,并嵌以白、黄色泥,宛若石垒的屋基纹样,显得古朴憨实,自然大方,在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这是徐汉棠最具光货造型特点并显示非凡功力的作品之一,在托名为时在大彬的壶艺作品中,于不变中求变,于质感中求韵感,器型线面屈曲和谐,形虽扁而气昂然,纯朴大度;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吻合,目视为粗,手触则细,浑朴之中饱含雅俗同赏的审美情韵。

这件《龙宫宝灯壶》,壶体采用筋囊凸线而不是凹线,支撑起灯笼的竹架,壶肩和壶底各饰以一周如意纹图案的浮贴雕,突出了宫灯的富丽、喜庆色彩,把、嘴和摘手用黑色泥做成,把上隐有玉器龙饰的图案。整个茶壶有大红、黄和黑色三种色彩,由于三种泥色的收缩率不同,粘接后不出毛病实在难度很大、非有实际经验并用心整合不能掌握。专家评论,此壶制作难度极大,复制不易。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广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珠山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月圆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海上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奇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御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序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