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民国瓷·珠山八友专辑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民国绘画视觉教育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字体:
民国绘画视觉教育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孙守义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3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1919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他们创作了许多的佳作留给后人欣赏。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画家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涌现出一批激励抗日斗志的优秀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等。

所以说,民国时期的视觉文化资源是丰富的。同时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化的传入,是近现代中国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要不要接受西方艺术,怎么样接受西方艺术,怎么样保持本土艺术的面貌,成了本世纪中国画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所以民国时期的作家比以前的作家做了更多的思考性的工作。当我们欣赏这个时代的作品或者看关于他们作品的评论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促使我们向下面的方面进行研究,依此探究一些民国绘画视觉教育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哲学思想,这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高层次、最完美的哲学,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真理,是解释宇宙、人生、社会和宇宙万事万物的文化。特别是与后来的传入中国的佛教结合起来,揭示了宇宙、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了宇宙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发展、成熟、死亡的,指出了宇宙的归宿;指出了人的本质,人是如何形成的个,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指出了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是中国文化最成功的地方。

 

中国文化是个多层次的文化,它认为宇宙起于“无”,“无”就是零,它可以生一,这就是“有无相生”,亦称“道生一”。其中“无”属阴,而“有”则属阳,这就是一个很高层次上的阴阳对立。“无中生有”,即“无极生太极”也,太极生两仪,说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是在一定的层次意义上,宇宙是要分裂的,要从太极两仪分裂成六十四卦,然后再多层次的无限的分裂下去,这就是宇宙的分裂与膨胀。其实宇宙的分裂与膨胀,就是宇宙自身的发育成长过程,当然还有其它意义,如循环意义。

 

太极是一种阴阳对立的关系,阴阳对立就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在一定层次上发展变化最高度地抽象和概括。阴阳包括的内容极广泛,如道与器、形与理、时间与空间、精神与物质、内与外、上与下、天与地、人与鬼神......都属阴阳的范畴。“对立存在”或“对称存在”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最抽象、最概括的规则,再往下分,就会出现五行生克的变化规则,它虽然没有出阴阳变化对立统一规则的范畴,但这就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则能随便解释通的。欧洲哲学只知道事物的对立统一,只知道事物的矛盾关系,它根本不知道事物之间还有比和、相生、相克的十大关系。相生相克的十种关系的属性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相生不一定都是好,相克不一定都是坏,关键是要事物达到一种平衡,要达到中正不偏。

 

 

受上述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和对待事物的方法。中国画也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以次为导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及演变,并由此产生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中国画艺术。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中国许多艺术的根源,许多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研究民国绘画,就会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深入进去了,就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的精深,就会深深的吸引。然而,现代有一些人由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理解,或者说根本不懂,以至于他们非但不去认真的学习思考,反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盲目的排斥或者不予重视的态度。这对深入的研究,继承与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在当代社会,应该承认,为了提高社会文明、发展科学,博采众长而学习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与次同时不能忘记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前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

 

 

在对待中西文化结合的问题上的思考

    

    

西方文化

实证哲学

                               

   (图1                      (图2

 

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国画家提出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口号,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促进中国画的再发展。中国画的中西结合说起来简单,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如何结合的理论问题阐述清楚,那么所谓的中西结合必然走向盲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地研究,否则中国画的中西结合,不仅不能促进中国画的发展,连中国画固有的传统与笔墨艺术也丢失了,同时也会给中国画家带来无奈的困惑与误导。

 

 

中西文化的构成与发展,来自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以及民俗等的直接影响,因此形成了中、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如图1,图2)。这两大文化体系各有千秋与利弊,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如何进行中西结合的理论问题。 中西绘画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各自的哲学理念,不同的哲学理念,必然会导致中西绘画的发展产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技巧和表现方法。从目前的一些所谓中西结合的中国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存在着的许多明显的问题,即:只偏重于与西方绘画艺术表面形式上的结合。这种表面形式的结合,造成的结果是,要么全盘接受西方绘画的形式,将其油彩变为墨彩,将西方画布换成中国的宣纸;要么就是将中西两种不同的画法及表现方法拼凑在一起,使人感到十分牵强与生硬。这种转换或拼凑的方式,虽然在绘画材料或方法上有别于西方绘画,但是画家的艺术观念却未脱离西方的思维,使人看到的并不是中国画的艺术韵味,而是西画的变种。造成中国画中西结合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只是在感性上主观地认识中西结合问题,不是在理性上客观地认识中西结合问题。对此张大千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合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是需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再加非常勤苦的工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则稍一不慎,就会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在民国时期,以“中西结合”创新中国画作家比比皆是,然而尝试着多成功者少,但也不乏可借鉴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是徐悲鸿的“奔马”,打怕了中国画有线的执著,以大块墨色的写意形式,融入了西方解剖学的原理,以中国画意象思维结合了西方实证科学理论,.从而产生了超越古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当今热衷于中西结合的画家们认真研究与学习。

 

     

 

    上面两点是我在研究民国视觉文化时候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它们应该也是民国绘画的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对很多的方面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当然这只是民国绘画对当代存在的借鉴的很少的方面,但我们可以从这小小的两个方面,促使自己对很多的方面产生很深的思考,同时感受到民国绘画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n       近现代中国社会.许庆朴, 张福记 编著.齐鲁书社

n      中西美术比较.孔新苗,张萍.山东画报出版社

n      中国画向何处去.范瑞华.国际文化出版社

n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潘耀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n      http://www.cc5000.com/index1.htm

n      http://www.chinesepainternet.com/index.htm

n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history/huihua/017.htm

n      http://www.eastart.net

n      http://ccd.zjonline.com.cn/mjmh005.htm

n      http://www.zxxk.net/user1/53/archives/2005/3618.html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藏友语录-民国简体字篇
    藏友语录-民国简体字篇
    民国时期干支、公元与民国纪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