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瓷釉·工艺·器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龙缸丛谈         ★★★ 【字体:
龙缸丛谈

作者:甘园    文章来源:景德镇陶瓷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3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景德镇陶瓷馆陈列一件稀世瑰宝—明代嘉靖青花云龙大缸,器高34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1厘米,口沿有一条突出的宽厚大边,器壁斜直内敛,造型稳健古朴,恢弘大度。外壁青花绘两条同向腾云赶珠的苍龙,龙眼炯炯有神,须发潇洒俊逸,锐爪刚劲有力,姿态矫健雄放。在双龙的空间衬托有万字云纹和火珠纹,缸口和底边上两条简洁明快的弦纹,更突出了主题纹饰。整个龙缸气势磅礴,纹样遒劲生动。青花料色浓郁明艳,游客观赏后都惊叹不已,流连忘还。
    龙缸是古代景德镇陶工为宫廷专门烧制的名瓷。它因缸壁上绘有云龙纹而得名。但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龙缸窑”条:“鱼缸大样、二样,只烧一口。”可见又称之“鱼缸”,缸上的纹饰常见有青花云龙纹龙戏潮水,云龙莲花纹等,还有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清雍正豆青釉刻花云龙纹缸,它是在坯上剔刻出凸状云龙纹饰,施豆青釉,高温烧成后,釉色青翠明亮,矫健的龙翱翔在飘动的祥云之中,甚为壮观。除了描绘龙纹,如明隆庆五彩莲池纹缸上,通体绘水禽嬉戏于莲花之中,明万历五彩水禽纹缸,绘有鸳鸯莲花,纹饰活泼,色彩华丽,另有一番情致。
    龙缸具有陈列的气派,观赏的美感。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陈—口云龙大缸显得庄重肃穆,喂养数尾金鱼又带来灵动生机。它又兼有实用价值,明正统六年,北京重建三殿工程完成,光禄寺为膳食用,就要求景德镇御窑厂烧造金龙、金凤的白瓷和青龙白地花缸。
    明代初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就开始用大龙缸窑专烧龙缸,据《景德镇陶录》“龙缸窑”记载,“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每窑只能烧一至两口大缸。烧窑时,经过缓火七昼夜,使水气逐渐挥发,然后烈火二昼夜,缸匣由红转白,通明发亮止火封门,再过十天待逐渐冷却后开窑。烧一窑龙缸消耗的燃料约松柴一百三十,体积之大,重量之重,要求做坯、利坯和烧窑工匠具有高超技艺。但开窑时常常出现坠裂、惊碎现象。御窑厂选瓷又十分严格,凡上解的龙缸“百不得五”,景德镇龙珠阁大厅内陈列的.—口正统青花云龙大缸,就是当年的落选品,因不能让它流散民间,而被敲碎埋入地下,考古工作者在御窑厂遗址挖掘出来,拼粘复原,重现昔日之风采。
    烧造龙缸耗费极大,而且难于烧成功。明隆庆年间,宫廷要求“底阔肚凸”形状的龙缸,都因烧的坠裂或“五彩缸样重过火,色多系惊碎”,都御史徐不得不上疏,请求减少龙缸的规定的烧造数量。一口缸要迫使陶工们洒尽血汗竭力而为。在我国历史上,因烧造龙缸曾发生过一件骇人听闻的惨事。明代万历廿七年,江西矿税使太监潘相,兼理景德镇窑务,烧造龙缸,因器大难成,“累不完工,民受鞭,或苦饥赢,陶人童宾至以身赴火,罹其凶毒。”(见《江西通志·陶政))潘相欺压百姓激起民愤,最后被撤回。童宾英烈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之为“风火仙神”,修建了“佑陶灵祠”。每次烧窑之前,陶工们入庙进香求风火仙保佑烧窑成功。
    清初,多次奉旨烧造龙缸都未烧成,直到雍正六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奉命来景德镇,驻厂协助年希尧督陶,烧造龙缸获得成功。他来镇之初,对于陶务之事,为有生所未见,经过“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对瓷器“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对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唐英《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他身体力行,终于成为冶陶专家。他又深悟创业之艰辛,雍正八年,唐英发现一口明代万历年间烧制的龙缸“径三尺,高二尺强,环以青龙四,下作潮水纹,墙口俱全”,可惜底部脱裂而弃置在僧寺墙隅下,就指派舆夫舁至“佑陶灵祠”,遥想起以骨作薪的童宾,慨然写下著名的《龙缸记),文中说:“此器之成,沾溢者,神膏血也,团结者,神骨肉也,清白翠璨者,神精忱猛气也。其人则神,其事则创,其工则往,古奉御之所遗留,而可不加之珍重乎?”唐英给予陶工献身精神极高的评价。    .
    明代御窑厂署东有烧造龙缸之地,至今仍称为“龙缸弄”。据文献记载:“龙缸大窑原系三十二座”,可见当年造龙缸规模之宏大,以后减少到十六座,清代中期瓷业开始衰落,龙缸窑逐圮坏,至清末已不复存在了。解放后,逐渐恢复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大缸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品种丰富,花色新颖,反映新时期的审美情趣。但是,世界上保存至今而完美的古代龙缸已是凤毛麟角。它无论是大嘟市博物馆或收藏家收藏,亦为神灵呵护!    (本文编辑:余  宏)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