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指数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瓷釉·工艺·器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与时间共舞: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 组图           ★★★ 【字体:
与时间共舞: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 组图

作者:白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0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讲述关于景德镇的故事和传奇,我不可能讲得比别人更好、更神秘。我想换一个更直观的方式带大家去“看”这个城市,不是城市的外表,也不是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本身,而是它们背后真正支撑起这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制瓷工艺。是这些绝对严谨、流畅、与时间共舞的神奇技艺,吟咏出属于中国、属于景德镇的天籁之音。
  
  陶瓷被称为水、土、火的艺术,景德镇似乎天生就是为制瓷而存在的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地处江西、安徽二省交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四周,鄱阳湖、千岛湖左右辉映。景德镇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温湿的气候极适宜各种农作物和草木植物的生长。自然植被茂盛,尤其盛产松木、杉木和毛竹,所产茶叶在唐代就极为有名。而最为重要的是:景德镇所处山区,地下富含瓷石、高岭土等优质制瓷原料,而且储量巨大。境内主要河流以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为主,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并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直通东海。而景德镇境内的三条支流——东河、南河、西河也于不同地点汇入昌江,且支流流经之处,多为制瓷原料和燃料的重要产地。在古代陆路交通不畅的情况下,昌江及其支流的水路运输对景德镇的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德镇因主要位于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据称,瓷器——china的英文就是源于“昌南”两字的音译。宋代景德年间,“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并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精美瓷器著称于世,成为名闻天下的“瓷都”。
  
  利坯
  也称“修坯”或“旋坯”,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之一,能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是形成景德镇陶瓷风格的一个独特的技术保障。
  
  陶瓷被称为水、土、火的艺术,景德镇正好拥有了独特的高岭土、上好的松木燃料和充沛的水源。这个城市似乎天生就是为制瓷而存在的。我想,一定是有“神灵”护佑着她吧!
  
  水碓舂打瓷石
  瓷石采集后,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然后经过淘洗,沉淀,除渣,稠化去水,最后制成形似夸状的泥块。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由此,真正被“神灵”护佑着的正是这制瓷技艺的不断分工、进化和传承。这千年相传的技艺造就和组成了人类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环,这光环让人炫目,也让人敬畏。
  
  世人对“瓷都”的寻访是想贴近属于这个城市的“气息”,闻到属于这个城市的“味道”
  
  瓷泥粗淘
  瓷石舂细后,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其中颗粒较粗和重量较大的,迅速沉到池底,细粉状的则溶入水中,成为混浊浆体,再用木桶舀入排沙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沙沟里,较细的则流入沉淀池。
  
  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分工严谨精细,各种不同工艺步骤在看似简陋和普通之中却蕴含着相当多的合理性和惟一性,可谓博大精深。每个细节的深究都让人无不惊叹我们前辈陶工们在发现与运用、发明与创造中的聪明才智。
  现今景德镇手工制瓷一般需经如下工序:采集泥土、淘泥成、精淘成不同制品所需的瓷泥、揉泥、拉坯、整坯割底、修坯、补水、内施釉、装饰、吹釉、满窑、烧窑、开窑等工序。每道工序又可细分为多种,如装饰可分釉下装饰与釉上装饰;釉下装饰又可细分为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青花装饰又有描图、锥图、过稿、勾线、分水等;而稍繁杂一些的装饰还需专人画动物、花卉、人物、山水、边饰等。釉上彩的工序则更是有诸多的讲究。所有上述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受过严格师承训练的师傅专人专项负责,甚至连打杂这样的粗活都是要经过学徒阶段的。正是如此细致的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每道工序在技术上的登峰造极,也才能确保每件制品的精益求精。
  
  制 工艺
   子是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俗语,形似砖块,为泥,釉配制的基础计量单位。 子的重要基本一致,每块约2公斤,便于后期配制原料时按比例取用。
  
  上述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许多场景和工艺环节,一般人是很难完整看到和了解的,而正是这些技艺的细节感动着我。我想世人对“瓷都”的寻访绝不仅仅是为了看这个城市的外观,而是想贴近属于这个城市的“气息”,闻到属于这个城市的“味道”。这个“气息”和“味道”只有从温润的瓷土中、从充满油脂的松柴中、从永不停息的河流中,最重要的是从陶工们积淀着千年制瓷文明的手艺中才能散发出来。
  
  景德镇制瓷作坊是由正间、廒间和泥房3座单体建筑组合成的庭院式结构
  
  采集和淘洗泥土是制瓷工艺的第一步。因为瓷石与高岭土成因有别,矿物成分不同,故在开采和加工方法上有所区别。瓷石采集后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然后经过淘洗、沉淀、除渣、稠化去水,最后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白子,即可用于作坊配制瓷泥。现景德镇使用此原始方式制备瓷土原料的仍有不少,主要在湖田和三宝等地。一般户主除隔一段时间来清换臼中的原料和淘洗泥料外,平时舂石棚均无人看管,省时省力。高岭土俗称瓷土,是一种疏松的土质原料,较易开采,且无需粉碎,可直接进入淘洗。
  单一的瓷石泥料(史称一元配方)只能烧至1150℃左右,为软质瓷,制品变形率较高,胎色也不够白净。在瓷石原料中加入高岭土(史称二元配方)可烧至1330℃左右,不仅减少了制品的变形率,也让泥料的工艺性能更加适宜成型和加工。
  瓷石和高岭土制成子后,再运到坯房供制泥之用。这些子不能直接拿来做瓷胎和釉,而需要再精炼、加工,配制成适于各种瓷器用的坯料和釉料。
  
  坯坊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由正间,廒间和泥房3座单体建筑组成。
  
  传统景德镇制瓷作坊俗称坯坊,是瓷器成型操作的专用场所。现今所存的坯坊是经过长期的演进而定型的,由正间、廒间和泥房3座单体建筑组合成的庭院式结构。其中正间主要用于成型操作,多取坐北朝南向;廒间为原料仓库,取坐南朝北向。二者相互平行,南北呼应。泥房位于正间西侧向南伸展而与廒间相接,是泥料陈腐和踩炼之地。中部为矩形庭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建有围墙,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形式。在正间的屋顶下,建有穿斗式的木架,以木杆按高低不同将两组木架相联(称为间),这种架式构造就成为天然的坯架。
  
  踩泥
  在拉坯之前,先需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方式是赤脚有规则地踩,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一脚压一脚,俗称“踩莲花墩”。
  
  在内院与坡阶的临近地段挖设有晒架池(也称晒架塘),它由晒坯架与水池两部分组成,水池为长方形,常年贮水;晒坯架设于水池之上,供晒坯之用。晒架池与正间作坊坯架仅隔一过道,从房坯架移挑板至晒架转身即可,也可在南方下雨时尽快将晒架上的坯件移至房坯架上,省时省力。其设计的合理性让人叹服。
  
  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
  
  景德镇瓷工自宋代以来便特别注重瓷胎的加工,并以技高一筹的成型技术独领风骚。景德镇瓷器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可分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类。圆器是指造型简单的碗、盘、碟类制品,基本上无需内修坯,并借助模具定型;琢器的造型较复杂,需内外精修坯,不借助任何模具制作成型的制品。此二者在成型技艺上虽有所不同,但基本方法相差不大。
  
  栽坯
  拉坯成型后,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余泥捏断,斜放在长形料板上,俗称“栽坯”。
  
  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
  
  运坯
  将已做好的坯件运至画工房和窑房需要有经验的挑坯工来完成。传统运坯主要有抬坯和挑坯两种方式。这种最传统的用挑坯架挑碗坯的情景已越来越少见了。
  
  在拉坯之前,需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为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俗称“挪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出现气泡、变形或开裂。揉泥操作一般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操作时于凳面上垫一白布,操作者骑坐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
  
  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基本是以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为脉络的
  
  补水工艺
  凡拉制成型后的坯体经干燥和利坯之后,需逐个补水。因为手工拉坯产品经利坯之后,坯面常有细孔和细小刀痕,并附着坯粉和灰尘。
  
  在陶瓷成型中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内外修坯是景德镇制瓷工艺中一个极为重要并优于其他窑系的成型技术,是形成景德镇陶瓷风格的一个独特的技术保障。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
  


  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吹釉工艺
  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景德镇陶瓷装饰大致可分为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两种基本类型。釉下装饰是指直接在泥坯上进行艺术装饰加工,并上釉烧成的瓷器,因其装饰图案位于瓷器釉层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装饰加工的工艺,则称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还有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装饰。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为主要脉络的。
  
  釉里发出红色是景德镇具较高声誉和影响的名贵品种
  
  青花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时期,成熟于元代,它的出现在我国制瓷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正是由于青花瓷的出现,才使景德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瓷都,影响并推动世界制瓷业的发展。
  青花彩绘颜料——青花料,是以氧化钴为主要发色剂的金属氧化色。手工绘画的青花料分画线条料和分水料。传统青花手工绘制有两个过程:勾线和分水。勾线要掌握料性。料性的掌握非一日之功,一些画匠尽其一生也未必能随其心意。国画中有墨分五色之说,在青花中也是讲究青分五色的,且形成多种独特的表现技巧。
  
  釉下彩绘
  釉里红的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铜,经过配制后在坯体上装饰,罩透明釉烧成,在釉里发出红色,是景德镇瓷器中较具声誉的名品。
  
  分水也称混水,是青花特有的表现技法,使用特制的鸡头笔。分水用的料水,浓淡要分开调好装碗,一般分三至五色,装分水料的碗称“水碗”。分水是青花的色彩处理,不同色彩概括为不同亮度的色阶,青花水色一般分五色,即头浓、二浓、浓水、淡水和影淡。在操作过程中,坯的干湿,运笔速度的快慢,积水时间的长短,都直接关系到水色的浓淡。一般规律是:坯体湿、运笔快、积水时间短,水色就淡;反之,水色就会浓。
  
  青花山水纹瓶的绘制
  用铅笔直接在坯体上画稿;用大羊毫笔以浓重的色料画出山地之形;用青花勾线笔画出亭台楼阁;对需要修改的部位,用刀片轻轻刮去 ,但注意不要伤及坯体。
  
  中国传统的书画工具是毛笔,青花彩绘同样也离不开它,但由于材料和工艺过程的不同,彩绘工具与普通绘画用笔相比显得尤为复杂和多样。除主要工具外,还有许多专用辅助工具,其工具的完备和应用的巧妙是构成青花装饰艺术特点的因素之一。
  
  已烧成的青花山水纹瓶
  
  釉下彩除青花外,釉里红也是我国传统陶瓷装饰品种之一。釉里红的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铜,俗称“铜花”,经过配制后在坯体上装饰,罩透明釉烧成,在釉里发出红色,是景德镇具较高声誉和影响的名贵品种。釉里红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长沙窑,但却是在元代的景德镇兴盛和发展,并成为景德镇极具代表性的装饰品类。
  
  景德镇窑仅以投柴时间及投柴量的把握即可控制适当的窑内氧气和温度
  
  釉上彩装饰在景德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装饰门类,产品量大,从业人数也相当多。陶瓷釉上彩绘材料主要由陶瓷釉上颜料、调色剂及彩绘工具组成。传统景德镇的釉上彩绘颜料主要是古彩、粉彩和珐琅彩,近代则以粉彩和新彩为主。
  
  入匣钵
  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
  
  在粉彩装饰的实际应用中,大部分配制的色种,需经使用者根据习惯和爱好进行调和。随着不同的艺术要求,采用不同的成分、不同的分量配制,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变化。著名的粉彩艺人,由于自己调配一些色料,加上工艺技巧甚至是工具的不同使用或改变,均能形成较鲜明的个人风貌。
  以上工艺过程看似容易,但要做到操作熟练、色面平整、线条丰富多变且见功力,非十年八载不能见效。所有用生料勾画的线条和明暗色彩,一定要罩填一层透明雪白色,否则时间一长生料会被磨损。
  
  装窑
  俗 称“满窑”。由于景德镇窑窑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装窗技术上亦特别考究。满窑操作的关键在合理安排火路,保证全窑通风流畅,以使燃料能充分燃烧,否则极易导致生熟不均甚至引起倒窗事故。
  
  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景德镇的传统彩瓷,如果没有釉的映衬简直无法想象其结果。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既要做到坯体中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注意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烧窑
  景德镇柴窑系以燃料而命名。其燃料为窑柴,先将树干锯成段,再劈成块状。使用这种燃料与历史上景德镇瓷的“白里泛青”有一定联系。
  
  下一道工序便是入窑烧造了。景德镇窑体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即窑门、窑头区、大肚区、小肚区、低温区、挂窑口、余堂、观音堂、烟囱和窑床。
  著名的景德镇窑是综合了龙窑、阶级窑和葫芦窑的优点,并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又根据当地的燃料——松柴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性而修建与发展起来的。它在结构上,不用任何异型砖,没有复杂的排烟装置,也不用任何附属设备,仅以投柴时间及投柴量的把握即可控制适当的窑内氧气和温度。它克服了龙窑及阶级窑尾间不易升温和葫芦窑温差较大的缺点,在我国陶瓷窑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稻草包装工艺
  这是景德镇几百年来最实用和廉价的瓷器包装形式,直至今日仍然是普通和大件瓷器的首选包装手段。
  
  装窑,景德镇俗称“满窑”。景德镇窑由于窑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装窑技术上亦特别考究,不仅要考虑窑室前后各部位火度及氧气的变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性。
  满窑完毕后,还需砌设临时火床和窑门。封闭窑门时须自下而上依次设灰榴门(即火坑门)、除渣口(即发火口)、投柴口和窑眼。窑眼是靠近窑门顶部所留出的两个对称的圆孔,烧窑时用两个相应尺寸的匣钵嵌入其中,其作用是为了便于窑工掌握窑内左右两侧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决定投柴的多少和方向。窑门封好后,用黄泥涂敷一层并填平缝隙,以防止空气渗入。满窑工作全部结束,即点火烧窑。一般来说,烧窑大约需一天时间,停火冷却也需一天左右,才能开窑。
  
  烧太平窑
  用渣饼(烧碗用的垫饼)搭建的“太平窑”是景德镇的传统。在中秋节期间,人们将“太平窑”如烧窑般将其烧得通红,以祈求太平欢乐。
  
  景德镇窑由于耗费木柴惊人,不利环保,近20余年来柴窑的烧造已日趋减少。现在景德镇主要使用的窑炉为气窑,燃料为天燃气。
  
  是纯朴的陶工们用他们的双手为世人留住了“景德镇”
  
  对一个拥有千余年制瓷文化的名城,一种穿行了千余年时间的手工技艺来说,再多的文字记载也不过是一个简短的提要。就像一个博物馆为馆藏作品所作的编排目录,要阅读和品味这些“馆藏精品”,只能由读者们自己去俯身近观。
  当我用文字、用镜头记下这些流动着的工艺过程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历史是可以被看见的,而且还是这样的近在咫尺。是这些纯朴的陶工们用双手为世人留住了“景德镇”。在景德镇千年置镇庆典之际,太多的活动、展示、开发与建设都在这一年集中到了这个原本安静的古镇,这个城市因此有了许多的新貌。但我想景德镇更需要的是如何保护这些手工制瓷艺人及由这些艺人代代相传的制瓷工艺和传统制瓷设施,这才是这个城市惟一与历史没有割断过联系的“河流”;是这个城市最具力量和精神的活动着的“龙脉”所在;也是这个城市最真实、最直观、最感人并仍在续写着的“史记”……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景德镇柴窑烧练详细以及相关
    陶瓷制作过程文字解释加动画
    柴窑烧陶的研究
    柴窑烧造基本参数及相关讲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