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千年景德镇,窑火铸辉煌       ★★★ 【字体:
千年景德镇,窑火铸辉煌

作者:萧振松-…    文章来源:收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5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文章提要]
     本文系统将景德镇瓷都千年置镇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景德镇名瓷在线的工作人员收集了一些老图,来为这篇美文添色增彩,以祝贺瓷都的千年华诞。
    昌南昌盛始汉唐,云追雾想好地方。瑶里山外唱高岭,琵琶行中颂浮梁。青花釉醉天下客,粉彩香闻月宫娘。千年古镇风又起,今人再造新辉煌。此诗由著名作曲家陈卫东谱曲,将作为景德镇“千年置镇”的主题歌。
                                                         话说陶瓷
 昌南——景德镇
     在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四面环山风景秀丽的小城,蜿蜒的昌江自北向南穿城而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古以来有着丰厚的瓷石和高岭土等陶瓷原料矿藏,丰富的林产资源为古代的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水系发达而又贯穿全境的昌江,经鄱阳湖,入长江,出东海,通达世界各地。故历史上有“水土宜陶”之谓,又有“昌江通衢”之说。
     景德镇位居昌江东南,古称昌南镇。
     此地春秋时期为楚东南境,西汉武帝置十三州时,隶属扬州。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以扬州分立鄱阳郡,统为吴地,故有“吴头楚尾”之称。东晋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荆州十郡置江州鄱阳郡。荆州刺史陶侃“擒江东寇于昌南”,遂设镇名“新平镇”。隋朝改鄱阳郡为饶州,镇属之。唐开元四年(716年),饶州刺史韦玢复置新昌江口,再将新平地置县,改名新昌县,设治于昌江之北。唐天宝元年(742年)移治于十里杏花村,更名浮梁县。虽历经变革,而新平镇仍在昌水之南,俗称昌南镇。
     景德镇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至今整整1000年。
     1000年,熊熊的窑火燃烧了1000年,1000年,不息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的辉煌
     昌南——china
     景德镇的陶瓷制造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然而新近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地区自战国时期就出现制陶业,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景德镇的制瓷业始于东晋时期(317—420年)。明代詹珊则《主庙碑》记载,明洪熙年间(1425年),御窑厂建立“佑陶灵祠”,奉祀晋代人赵慨为制瓷师主。清代学者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述:“(景德镇)水土宜陶,(南朝)陈以来(557~589年)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以来名天下。”又云:“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唐元和八年(813年),饶州刺史元催欲将一批精美瓷器供奉朝廷,特意拜托大文学家柳宗元书一篇《进瓷器状》,云:“艺精埏埴(粘土),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劣也);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铡(盛菜羹的器皿)之德。”这表明唐代景德镇的瓷器已经是非常精美的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唐代窑址和实物遗存,发现最早的是五代的瓷器。景德镇五代的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达1200℃以上,孔隙度为0.8%,白度达70%以上,已接近或达到了现代瓷质标准。

     有学者认为,盛唐时期昌南的瓷器曾经“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和唐末经海上“陶瓷之路”流向世界各地。于是“昌南”也就成了瓷都千年窑火铸辉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亦是我国制瓷业非常繁荣的时期。而景德镇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清润素雅、明丽俊秀的青白瓷(亦称影青瓷),并在北宋中期迅速得以普及,与北方的定窑、南方的龙泉窑等并称宋代六大瓷系,从而跻身宋代名窑行列。
   影青釉是一种含氧化钙较高的釉,经还原气氛烧成后,釉色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明澈光润,晶莹剔透。又由于影青釉为透明釉,因此对坯体的成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加工十分精细。精致细薄的胎体,精美生动的划纹,明澈晶莹的釉汁,使景德镇的青白瓷享有“冰肌玉骨”之美誉,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类。
   青白瓷很快引起了宋真宗的极大兴趣,乃于景德年间(1004~1007年)诏令景德镇生产瓷器,进贡朝廷,并书“景德年造”。此后景德镇声名鹊起,而昌南之名逐渐式微,朝廷据此现实,遂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
   元代,景德镇在陶瓷历史上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景德镇创烧的素洁雅致的青白瓷,此时正好迎合了一个新的王朝——元朝以白为吉的国俗,使元朝统治者对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公元1278年,即元王朝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宋元战火尚未熄灭,便在全国众多的产瓷区中选择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朝廷用瓷的“浮梁瓷局”。“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窑得以集中全国各地名窑的优秀工匠,加之强大的蒙古帝国统治区横跨欧亚,中西往来频繁,海外贸易发达,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青花瓷的烧造成功是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的一个辉煌篇章,它结束了元代以前以刻划、印花为主的装饰手法而开创了以彩绘装饰为主流的新时代。
     此外,景德镇在元代还创烧了名贵的釉里红瓷器和专为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生产的卵白釉“枢府”瓷等新品种。
     元代景德镇瓷业的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开创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新工艺,使瓷器的烧成温度得以提高,变形减少,这是制瓷工艺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明代以后,景德镇进入了独领风骚600余年的辉煌时期,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国瓷都。
     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烧造皇室用瓷。御器厂按照宫廷的需要,不惜工本,以雄厚的资金,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制出了最精美的瓷器。
     明代景德镇瓷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不仅青花瓷和白瓷发展很快,而且釉上彩瓷和颜色釉瓷的烧造成就也非常显著。在成型工艺上既能烧造气势恢弘的大龙缸,又能烧制精美俏丽的薄胎瓷。有青翠浓郁的永乐、宣德青花瓷,精巧雅致的成化斗彩瓷,堆脂砌玉的永乐甜白瓷,纯净沉着的祭红釉瓷,明艳活泼的万历五彩瓷等等。宋元时的各大名窑这一时期已是黯然失色,而景德镇瓷业则如日中天,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清代,景德镇的瓷业登上了我国陶瓷历史上的颠峰。
     满清人关后,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明代御器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改称御窑厂。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景德镇御窑厂由朝廷直接派遣督陶官管理窑务,此后各时期的官窑常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业得到空前发展,制瓷技艺更加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可谓集南北历代名窑之大成。

     瓷器--china,China——中国也就成为瓷器之国!
     康熙青花瓷青翠艳丽,讲究中国画“墨分五色”的水墨韵味,笔触之间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较之明万历,色彩更加瑰丽华美,画工更加考究精妙。康熙时期的重大成就一是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窑务,世称“郎窑”。郎窑烧造成功了极为名贵的郎窑红和豇豆红。尤以郎窑红最为珍贵,其色泽浓艳而凝重,釉色晶莹剔透,釉面呈冰裂纹,器物口沿留白,俗称“灯草边”,高贵端庄。另一是在瓷上引入了西方的画珐琅工艺,并于康熙五十年试烧成功珐琅彩瓷,而后又将画珐琅技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开辟了陶瓷装饰的一片新天地。
     雍正四年(1726年),淮安板闸关督理年希尧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雍正六年唐英(1682—1756年)任御窑厂驻厂协理官,协助年希尧管理窑务。唐英与窑工22人同吃同住,钻研陶务,并亲自制陶绘瓷,著书立说,为“年窑”的实际督理。雍正及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顶峰,唐英功不可没。雍正六年后,造办处内炼珐琅料成功,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较之五彩瓷更显得柔丽俊逸。雍正斗彩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轮廓,成瓷后再以粉彩料填画。这种创新的斗彩新工艺使粉彩的明丽与青花的幽靓相映生辉,较之康熙以前的斗彩更别具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朝的另一个成就是研制成功窑变釉,在单色釉中添力口其他不同的成分,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从而使原单色釉变得如霞光般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制造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工整考究,造型极尽奇巧。乾隆二年至十四年(1737~1749年),十七年至二十一年(1752~1756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乾隆时期的“唐窑”器极负盛名,唐英自雍正六年起先后在景德镇督理陶事20余载,建树甚丰,功绩卓著。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盛行轧道工艺,俗称“耙花”,亦称“锦上添花”,极为精致。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华艳富丽。各式各样的镂雕粉彩瓷是乾隆时期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外,更有双层透雕的转芯瓶、转颈瓶等等,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象生瓷,仿动物、植物、瓜果,仿青铜器、竹器、漆器,仿玉石、珊瑚等等,其色泽质感无不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此外,乾隆时期景德镇颜色釉也极为丰富,历代名窑器均可仿制,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进入晚清后,清王朝渐至没落,景德镇的制瓷业也随之逐渐衰微。晚清六朝,除光绪御窑器稍有起色外,其余均无甚建树。至宣统,清王朝日薄西山,雄踞景德镇600年的御窑亦告寿终正寝。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中国的瓷业在战火的炙燎下枯萎。英、德、法、日等洋瓷向中国的大量倾销,也致使景德镇的瓷业遭受严重的摧残。
     为抵制洋瓷,不少有识之士对古老的陶瓷手工业进行改良。1910年官商合营机构——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成立,它除了生产外,还十分注重研究和创新,并兴办陶瓷学校培养人才。这在行帮制盛行的当时无疑是一场革命。瓷业公司试用机械生产,推行注浆成型新工艺,试验煤窑烧造,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陶瓷制造业的生产水平。
     1934年,爱国实业家杜重远受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邀请,到景德镇对瓷业生产实行改良。他设立江西陶业管理局,采取了取缔封建把持、取消窑禁、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建设模范瓷厂和模范窑厂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瓷业生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彩绘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一批绘瓷艺人成功地把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与陶瓷粉彩装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古老的陶瓷艺术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1928年成立的以王琦为首的“月圆会”即著名的“珠山八友”,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将景德镇陶瓷彩绘吏艺引入一个新的天地。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仿古瓷,几乎可以仿制以前任何乾隆代名瓷,尤以前清为著,其技巧每每超过古人,几达以假乱真程度。而恰恰是这些仿古瓷和艺术瓷在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与大量倾销的洋瓷作殊死的抗争。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瓷业踏进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崭新时代。
     20世纪50年代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陶瓷生产全面恢复并迅猛发展生产技艺人员热情空前高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如火如茶,形成了日用瓷与陈设艺术瓷两大种类,及青花瓷、粉彩瓷、青花玲珑瓷、高温颜色釉瓷四大花色品类的生产格局。
     “文革”时期,景德镇的瓷业作为一个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的瓷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实现了原料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烧制煤气化、辅助材料专业化,由过去的日用瓷和艺术瓷两大种类发展到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电子陶瓷等多门类的陶瓷生产,同时原料精制、石膏模具、耐火材料、陶瓷机械、瓷用化工、窑炉,包装装潢等陶瓷辅助配套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古老的瓷都景德镇已经形成了集陶瓷生产、科研、教育又一体的大陶瓷产业格局。沉甸甸的历史为景德镇积淀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而建镇千年盛典又为景德镇擂响了新征程的战鼓。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