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浅谈陶瓷工笔人物画创新           ★★★ 【字体:
浅谈陶瓷工笔人物画创新

作者:范丽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5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浅谈陶瓷工笔人物画创新(稿件)
            范丽霞

范丽霞《回归》

范丽霞《瑕思》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室,333000)
摘要木文从题材内容和装饰两个方面叙述了陶瓷工笔人物画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TQ 174.6-1文献标识码:A
所谓陶瓷工笔人物画,就是在陶瓷制品上用线描的手法绘画人物。它不囿于外光的变化,主要着眼于对象的形体结构,用简练的线条概括出对象的形体和神态,用线与线的组织和层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
    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经历了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清代已全面成熟,不仅题材广泛,绘画精细,而且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品种齐全。人物可分为仕女,高士,神话人物,戏剧人物,寓意人物,历史人物,西洋人物,山水人物,婴戏人物等多种。
      民国时期陶瓷工笔人物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绘画老前辈们,将国画的技法与陶瓷材料融为体,并出现了“浅绛彩”,其作品色彩浅淡,浓墨醒出,苍穹'遒古,笔老色清,意味隽永;构图注重虚实关系,雅致脱俗,韵味尤穷。
    近年来的陶瓷工笔人物画更是推陈出新,其代表有以王锡良,王隆夫,张松茂,戴荣华,李进,舒惠娟等为代表的批人师名家,他们的装饰于法丰富多样式,使现代的陶瓷工笔人物画更加丰富多彩。
    陶瓷工笔人物画历来是在不断的创新、转变、陈旧又创新,不断运动着向前发展的。创新,直是陶瓷工艺师们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陶瓷工笔人物的创新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的创新:一是:装饰于法的创新。
    在题材内容的创新方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科品采用传统的形式,却表现了新的题材,新的内容。例如:工锡良先生创科的《采莲腰鼓瓶》,赵惠民的《愉快的假日》等等,都是批反映现代生活为题材的很有I时代风貌的科品。最值得提的是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从装饰题材内容的特定性渐渐向题材内容的随意性发展。这样来可不具体地表现某个年代,某个人物典故、代之以丰富的遐想来创造表现和寄托艺术家自己的隋思形象:一来装饰内容的随意性为创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为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过去的娱乐方式之,不论是捏做者还是吹玩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那是此个性的泥哨。对于缺乏那里生活经历的人来说,要准确辨识每种动物峭是有困难的(我曾把鸡哨认成是孔雀哨,马哨认成了狗哨),而当地人是不会错的,因为那此泥哨是他们从小把玩的物件,是他们生活经历的组成部分。生活的差异、教育的背景所给人带来的视觉经验会左右人的判断力和创造力。对他们而言,封闭、静态的农耕生活闲散、无束,这样地生活状态决定了他们捍做的泥哨外形都是对物象观察的直觉印象,因此,那此泥哨也就反映出这种直觉审关的特征,即突出物象的外貌特点而忽略其细节。对我们而言,都市工业文化的同性和标准化使人们在逐渐丧失独立审关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人家都在谈论如何向民间艺术学习的话题.以说明性图示表现为主的传统习俗,从而增添和丰富了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审关趣味和文化内涵。如戴荣华创科的《燕女游春月》瓷瓶。
    在装饰于法的创新方而,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语言。陶瓷传统工笔人物画,装饰于法比较单一而如今的陶瓷工笔人物画,虽然主题人物仍以工笔为主,但更强调主题人物的逼真,优美与作品意境的表现,画面主题人物装饰之衬景,表现则多讲究中国水墨色韵味变化,以酣畅笔墨,采用流,擦,点,染手法造就自然天成的只致。特别值得  提的是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把青花,粉彩,颜色釉,综合装饰等工艺与材质巧妙地进行有机结合,使陶瓷工笔人物画作品装饰色彩更加浓艳,画而更加亮丽,对比更加强烈,进入了新的绘画天地。如戴荣华创作的《秋趣图》瓷瓶,作品用高温釉里红画葫芦,用粉彩画顽童,两种材质技法互渗互用,丰富了其多彩的装饰艺术语言。又如舒惠娟的《醉春风》瓷瓶,作者以工笔粉彩画仕女,以中国国画技法点染牡丹,以极富墨色韵味变化的泼彩法画山石,这样多种材质技法相结合,使画面对比十分强烈,更加赏心悦。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创新过程,离不开个“变”字,从形式构图到内容素材变,从内容素材到装饰于法变,从装饰手法到装饰材质再变。创作者在这数变之中大显身于。而这“变”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出比生活更美,更强烈,更概括的形象。而要“变’,要创新,尚须突破制作中的两道关口,一是冲破写实,摆脱表面现象的种种限制,使作者有抒发感情,施展艺术技巧的自由,其二是闯过旧的表现于法的束缚。要使作品标新立异就必须将旧的技法改变,使之顺应时代的发展。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